爱尚小说网 > 北唐 > 第二卷 :八路军节度使——第十三章 :洛阳往事(1)

第二卷 :八路军节度使——第十三章 :洛阳往事(1)

爱尚小说网 www.23hh.io,最快更新北唐 !

    第二卷:八路军节度使——第十三章:洛阳往事(1)

    “……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 .COM”

    起天府之国,在李文革的时代,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四川,那个在后代以辣椒闻名的省份,在李文革目前所处的时代,这个地方被称为巴蜀、剑南、益州,等等。不过可惜,其实四川这个天府之国,属于侵权的冒牌货,一个在汉末很有名的大忽悠在口若悬河之际无意间一句“天府之土”将“天府”二字硬生生按在了益州身上,四百多年前一位叫做张子房的前辈大忽悠在地下无声地流着泪控诉:赤果果滴侵权啊……

    “天府之国”最早并不是指巴蜀,而是指和巴蜀隔大巴秦岭相望的关中平原。

    南面是秦岭;北面是陕北高原;东面是巍峨耸立的西岳华山,汹涌磅礴的黄河奔腾而过,一道潼关紧紧锁住了关中的陆上门户;西面随着两面山脉的挤压,平原地带越来越显窄,渐渐被两边的山脉收束成了一条斜斜指向西北陇右的谷地,一直绵延进祁连山下的河西走廊里,成为丝绸之路的起。关中平原就在这些山脉和黄河的庇佑下成为了最为兴盛的华夏文明的中心,历史上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一千一百多年。

    如今,本书伟大光明正确的主角,大周朝检校太保、冠军大将军、右骁卫大将军,八路军节度使知延州事李文革,带着五十骑随从沿着泾水河谷一路穿出了北部山区,进入了关中平原。

    令陪同的太仆寺丞吕端颇感惊异的是,李文革进入关中平原之后没有沿着驿道直趋泾阳县城,而是一路奔驰驰上了驿道西侧的高地,在奔驰了里许之后,冻得结结实实的泾水河面赫然在望。

    李文革伫立在河堤上观望了片刻,然后便向北面一座矮山丘下驰去,吕端和康石头等亲兵不明所以地跟在他的身后,纵马在河岸上向北行去。

    不多时,已来到那矮丘之下,一片高约三四丈的石堆赫然在望。

    吕端来的时候曾经从此地经过,因为赶路程,出了泾州便一路沿着大道向北去了,却并不知道这里还有这样一片古怪的石堆,此刻仔细打量之下骇然发现这些石堆自矮丘之下绵延伸向泾水的河床,高虽不过四丈,底部却是极宽,竟有三十余丈上下,部虽然相对狭窄,却也有七八丈的样子,若是上到上面,沿着石堆端并派跑开三四辆马车都不成问题。

    在泾水对岸稍稍靠下游处,正对着这些石堆的延伸方向上,也有一些类似的石堆残垣存在。

    吕端虽然没有试过制科,毕竟是官宦子弟出身,书还是读过不少的,他睁大了眼睛,喉咙发紧地对李文革道:“大将军,这是……”

    “郑国渠——”

    李文革心情复杂地答道。

    郑国渠,哺育了关中平原上千年的宏伟水利工程,与都江堰齐名,可惜没能像都江堰那样完整地保存下来。

    泾水河床中的渠坝部分明显已经被洪水冲毁了,却不知毁去了究竟有多久,关中的衰落,到底和这座伟大的水利工程失去作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郑国渠居高临下,据能够灌溉四万顷良田,也就是四百万亩土地。按照史书上留下的数字,在郑国渠灌溉下的土地亩产高达六石四斗,也就是将近八百斤粮食,对于这个数字,来自现代的李文革心中一直是存疑的,不过五六百斤想必是有的。这在古代,已经是个了不起的高产数字了。

    仅仅这一道渠坝,在古代便能够养活两百到三百万人口,这是个奇迹。

    这个人口数字,差不多是如今天下三分之一的人口数了……

    “走——过河——!”

    李文革毫不犹豫地纵马冲着河面冲了下去。

    “大人——”

    喊话的是康石头,随着他的喊叫声,两名斥候亲兵迅速地自李文革身侧冲了过去,一路奔驰着上了河面,一上河面,两名骑兵立刻拉紧了缰绳,马匹在冰面上一面嘶鸣着一面一步一滑蹒跚着缓缓而行,随后冲上来的康石头一只手始终死死拉着李文革的缰绳,脸却偏过去看着那两名骑兵。

    “不妨事的——已经快过年了,正是冻得最结实的时候!”李文革微笑着道。

    “不行——”康石头简单却不容置疑地答道,连头都不回地死死盯着那两名骑兵的身影。

    这时那两个骑兵已经下了马,继续骑着马显然过于艰难了,他们牵着马心翼翼地朝着对岸缓缓走着,时不时的会滑一下,不过河面倒是依然平整如镜,没有丝毫动静。

    直到两个骑兵安然无恙地爬上了对面的河堤,康石头才松开了李文革的缰绳,转过身发令道:“全体下马,两组两组过河,不要拥挤枪路,不许贪快——”

    着,他回过头认真地对李文革道:“大人,卑职和您一组!”

    看着这些骑兵们一个个下马毫不犹豫向着泾水而去,无奈的吕端也只得下马,一面摇头苦笑一面跟着前行。他心中隐隐也有些好奇,这个特立独行的年轻节度使,这一番又有什么样的奇特目的,放着好好的大路不走,却偏偏要过河去?若他纯粹是为了抒发一番追怀古人的莫名情怀,吕端是决计不信的,李文革不是文人墨客,乃是手握一州军政大权的藩镇!

    好不容易全队过了河,李文革骑上马,来在了那石坝残垣处,看着石坝下那一条伸向远方的泥泞的沟渠印迹,良久不语。

    吕端跟了上来,略有些好奇地问道:“……这便是当年郑国渠的渠道??”

    李文革了头,眼睛却扫视着远方那一片土黄色的天地。

    吕端仔细看了一阵,终于看出了门道,河渠的印迹虽然还在,然而却高出水面将近一丈,这样的渠首,自然是无法继续引水了。

    他疑惑地问道:“……怎会如此?”

    李文革苦笑道:“……河水将河底的泥沙带进渠中,水势入渠后变缓,泥沙便渐渐沉积在入口处,久而久之,渠首淤积的泥沙越来越高,便将渠口堵死了,春秋洪水多发,水势浩大,将河床中的石坝冲垮,这渠便这么毁掉了……”

    吕端良久无语,半晌方道:“……这渠建成总有千多年了,淤塞也是在所难免……”

    李文革摇了摇头,笑道:“易直没有出过河工水利,不知道也不奇怪,若是不清於,多数十年,这渠口便会淤塞。只不过历代朝廷或者地方州郡均会过个几十年清理一次淤积,这才使得郑国渠千年以来运转不辍。只是清淤也还不够,洪水发时,地方官会下令开闸放水,石坝也会逐年修缮,这才能保证渠道灌溉不受影响,只是百年以来关中战乱频仍,藩镇诸侯们打来打去,都无暇顾及地方民生,这才导致渠道彻底被毁……”

    他叹息道:“晚唐宦官专权,地方官却也多少还知道操持民生,从黄巢之乱后,关中也变成了各自为政的诸侯纷扰之地,等到朱温篡唐,连京城都搬到了关东去,自然就更加没有人肯修缮这条关中的血管动脉了……关中……便这么败落了……”

    “血管动脉??”吕端皱着眉头想了半晌,哑然失笑道:“大将军这个比喻倒是有趣……”

    他随即叹息了一声:“……不为亲民官,毕竟不能知民生经济之道啊……”

    李文革回过头看了他一眼,淡淡笑道:“易直不必感慨,如今天下纷乱,大才隐于朝,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汴梁太仆寺虽清闲些,却毕竟是个安稳的饭碗,便是契丹主进了开封,也并不曾杀戮大臣。若是在地方上,便难得紧了,诸侯之间打来打去,不定哪天便掉了脑袋,李某若不是运气好,早在去年这个时候便被高侍中砍掉了脑袋了……”

    吕端轻轻摇了摇头:“大将军笑了,虽然如此,不为州县,无以至台阁,这是贞观以来的定制。部寺监卫虽好,却毕竟不知民间疾苦,为官者不晓民生便是不通政治之道,对于僧尼道隐这或许是桩好事,对于士人……不过苟全性命得过且过而已……”

    李文革哈哈大笑:“易直好志向,令尊来也是前朝大臣,想必和朝中诸位元老亦有些交情,外放个州郡,也不是难事,何必如此愁眉苦脸?”

    吕端微笑不语。

    其实李文革自己也知道,这年代不同太平盛世,京官的地位远远高于地方官。如今天下分崩离析已久,地方州郡的县官多是自择,朝廷吏部不能遥制,中央想向地方上派遣官吏倒也不是不行,只不过只在开封、淮南、山东、汉南、河北南部这些中央控制力较强的地区才能有效,关中地区朝廷能够管住一个长安已经是极限,再向西,兵力不足,政令效力亦不足。

    因此在朝廷方面,一县令长等亲民官都是肥缺,中央部寺监院的下级官职反倒成了不值钱的。在五代之前的唐和五代之后的宋,京官外放一律升一级使用,五品郎中到了地方上最少是个四品的州长史,朝廷里的四品侍郎一旦外放则最少是个三品刺史或者都督。然而现在却截然相反,本末倒挂,朝廷里的三品尚书外放多只能做个从三品州刺史或者观察使,宰相外出才能为节度使,以张永德为例,左卫将军本身已经是从三品十二卫将军之首,除了十二卫大将军,卫府内以其为尊,然而这个从三品虚衔挂着却远没有四品的恩州团练使挂着荣耀,原因便是这年月地方官值钱,京官反倒贬值了。

    李文革依稀记得,吕端从太仆寺丞放出去之后,似乎是担任了一个七品县令,这在当时而言,是绝对的升迁了,放到唐代或者北宋,这却算作贬谪了。

    朝廷此刻控制力有限,州县位置僧多肉少,吕端想选一个县官出来,只怕是还要等上几年了……

    “州郡不敢想……若能有一县之地坐满一任,于愿已足!”

    吕端怅惘地看着一片苍茫的高原冻土,心中暗自yy着:“若侥幸能为一任咸阳令,定要让这郑国渠恢复旧观……”

    ……

    李文革此番进京献马,带了一百匹贡马,还带了六十名骑兵和六十名步兵,以为节度使仪仗。贡马和步兵以及看管马匹的十名骑兵由一个叫做荆海的队头和一个叫做张桂芝的骑兵什长率领,在厢兵甲团新组建的水兵营的五十艘大船运载护卫下沿着延河进入清水(去斤水),然后顺流而下,自延水县境内进入黄河,然后向南一路行船,自风陵关上岸,等待与李文革亲率的陆路汇合。

    随船行进的,还有一个身份特殊的人物——朝廷京都右厢都巡检使韩通将军的儿子韩微。

    为了韩微的这桩婚事,几个月来李文革可谓煞费了苦心。

    陈夙通虽然官职不高,家世也算不上显赫,诗赋文章也并不出名,但是脾气却是不出地执拗。李文革这个节度留后,李彬这个观察使,再加上秦固这个前任头上司轮番出动进行口水轰炸,老头子居然一无所动,什么也不肯答应!他甚至声明,宁可不做肤施县令不升官,也不肯将女儿嫁给一个六根不全之人。

    最后媒人团的雪球越滚越大,陈夙通虽然认死理,陈家门族内部却并不都是糊涂人,这种媒拉纤的阵势令陈氏一门惴惴不安,这年月节度使便是地头蛇。就算得罪了朝廷的宰相,有节度使护着天高皇帝远也可安然无事,可是若是得罪了当管藩镇,不要个人,对整个家族来都将是灭之灾。因此族中的族长和元老们也纷纷出动加入了劝婚团队,陈夙通的压力越来越大。倒也亏得这老儿骨头硬,愣是任尔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

    最终解决了这个问题的还是陈大姑娘自己,在听了李文革委托陈哲私下传话之后,陈素也觉得这件事情不能够继续这么僵持下去了,本来是自己的终身大事,如今竟然渐渐有演变成政治事件的趋势,这对陈家可不是什么好事。因此她出面劝父亲,并且举出了孙坚夫人吴国太后的典故作为成例来请父亲安心,同时她也提出了几个条件,正是这几个条件让陈夙通终于脑筋松动,勉强同意了这桩婚事。

    于是陈夙通便将这些媒人们一个个都请了过来,向他们明确表示了自己的态度,并且请他们向韩家转达自己的条件,头一条便是成婚可以,但是陈大姑娘不能嫁出延州,若是韩微要娶陈素,便须留在延州;第二条是成婚之后韩微不得纳妾;第三条是韩微必须和陈大姑娘一道侍奉陈夙通二老终身;这三个条件有一个不允便不能成婚,陈夙通明言,便是勉强成婚,若是日后违反了这约法三章,陈素都将离婚再嫁。

    宋儒的礼教大防还未曾出现,唐代自由开放的风气还在影响着这个时代人的思想行为。妇女离婚再嫁这个在李文革眼中看来似乎很现代的观念其实反而是真正的古风,甚至“离婚”这个汉语词汇都是唐人创造出来的。

    这几个条件非常狠,第一个条件是陈大姑娘表示自己不愿意嫁得离开父母身边太远,第二个条件是陈大姑娘表示自己希望自己未来的丈夫能够效法贞观名相房玄龄,第三个条件则是陈大姑娘明明白白告诉韩微,孝敬俺爹娘是你的义务,但是孝敬你爹娘——是你兄嫂的义务。

    当时听了这三个条件,旁人倒都没有太大的反应,反倒是作为现代人的李文革后脊梁冷汗直流。这几个条件让他直接联想起了那位连李世民公开承认“连我都怕,何况玄龄?”的房家喝醋娘子,久闻唐女彪悍,却不曾想连五代的都如此不凡,李文革的美女恐惧症骤然间有加重趋势。

    不过这几个条件,后两个韩微倒是想也不想便答应了下来,不过第一个条件却令他颇有些踌躇。留在延州对于性情一向散漫的韩微而言倒也并无不可,只是此事却须与他父亲韩通通个气。韩通脾气不大好,若是知道此时只怕当场便要暴跳如雷,因此如何摆平老爹是韩微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韩箕这个大哥却没有甚么主意,韩微自己同意了,他便不会多什么。不过韩微知道以大哥的口才和脑筋万难服老爹,这件事情还是需要自己亲自走上一遭。

    于是韩微便随着李文革进京述职的船队,一路进京。

    就在韩微站在船头审视着龙门渡口的规模景象的时候,李文革一行人刚刚绕过终南山,渡过了渭水,斜斜插过北苑,自安远门进入了关中帝国的象征——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