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尚小说网 www.23hh.io,最快更新楚史乱国志 !
这名代任的丹阳太守项明并未听说过,但心中大概也能猜到是刘宏派来监视自己的官员,心下对其有了一点防备。
不过,此人在扬州也好,自己并不会在这段时间有什么特别大的动作,如此一来反倒能够迷惑朝堂。
况且孙坚在丹阳两年,留下的守军大多也是他的麾下,能否为新来的太守作战尚未可知,一旦乱世开始,此人便将任由自己宰割,也就随他去了。
而项明自己,又开始筹划他的下一部典籍。
只不过,还未等他决定要写什么方面的典籍,便迎来了农家众人。
那一日正值午后,项明处理完当日的政务,便把自己关在房中,思索接下来的典籍。
就在这时,顾雍突然前来报告,刺史部外有一众十人,自称同刺史有约,想要和他见面。
“见面?”
项明一愣,随即在脑海中思索起来,很快,他便回忆起未到扬州时做出的布置。
“快带某去!”
他豁然站起,农家众人的到来是他颇为期待的,因为这意味着那部《农典》即将进入最终的验证阶段。
倘若《农典》和《商典》同时完成,对他的规划有百利而无一害。
他并不是不知道一国未来的发展是走向工业,但目前原始积累尚未成熟,贸然踏上工业这条道路恐怕有损发展。
而农业与商业作为这个民族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无论在什么时候起到的都是积极的作用,此时完善这两项制度,至少能让天下安平数十年,为未来的工业发展奠定基础。
经历了许多之后,项明其实对于未来的规划也逐渐模糊,这种模糊并不是说目标不够明确,而是在有了一个整体框架的前提下,带来的种种变化出乎了他的意料。
发展是一门很复杂的学问,他能够做到的,只是让这个天下发展得更好更迅速,至于未来能够发展到什么阶段,具体速度如何,就要看这个时代众人的共同努力。
农事的重要无需赘述,项明也是日夜期盼农家派出的人才能够早些到来,此时听到消息,不由得大喜过望。
来到门口,他才看到门外站着十人,身披大氅头戴蓑帽,看不到长相。
今日天气虽好,但毕竟已经入冬,天寒地冻,外面自然不是说话之地,他将农家众人引至他自己的书房之中,并且在炉中又填了一摞干柴。
虽不算温暖,却也不至寒冷。
众人脱下大氅与蓑帽,在项明的招呼之下尽数落座,一同看向上首项明。
“诸位想必就是农家派来协助于某的吧?”
项明也在环视在场众人,皆脸上黝黑,手上长满老茧,一看便是常年务农之人。不消说,他们都是农家派来协助自己完成《农典》的人才。
“吴侯明鉴,我一行十人,皆经农家挑选,自认对农事颇为了解,特此前来协助吴侯。”
项明明显可以看出,为首的是一名中等身高,但颇为瘦弱的老者,虽一身普普通通的老农打扮,但眉眼之间透露着智慧的神采。
项明想来,此人必定是在整个农家都颇有学识的一位。
但开口说话的并不是他,而是一名身材高大而健壮的中年男子。由他浑厚的声音和声音中夹带的浓浓自信判断,此人在农家之中的地位也不低。
“敢问阁下是……”
项明还是问询道,此前有了初步的判断,但还是需要对方介绍一下自己,这才出言。
尹成起身向项明微微稽首,这倒不是他想要同董决争抢主导地位,只是董决自忖不善交谈,于是早就约定由尹成作为代表同吴侯交流。当然,涉及《农典》内容的东西,董决势必会出言问询。
尹成随即微笑着将在场十人简单介绍一遍,尤其突出介绍了董决的经历。
听完尹成提及的董决事迹,项明眼前一亮,随即收回了目光,笑道:
“诸位舟车劳顿,《农典》的编修也不差这一两日时间,何不先行休息两日,再行开始。诸位的生活起居,皆交给某来安排。”
项明其实比谁都心急完成《农典》,但必要的礼节起码要懂,对方十人千里迢迢赶来帮助自己,自己却上来便让他们工作,这未免有些不妥。
但他的提议却遭到了尹成的拒绝:
“吴侯客气了,我等十人皆为农家出身,却也没有那么多讲究,况且吴侯此书乃是奠定农家未来的一部著作,我等也不愿等待。”
尹成语气极其坚决,恨不得立刻就让项明拿出《农典》。
现在的他也已经抛弃了家族之争,心中想的便是完善《农典》内容,这才将那番话说得义正言辞。
在座众人皆随声附和,有人甚至提出要看原版《农典》。
众意难违,项明见这些人对《农典》极为渴求,于是也就不在推辞,转身从桌案旁,取出一摞厚厚的纸张。
见此,董决微微一愣,许邵兄弟抄写的《农典》已经足够完整,他在临行前也死皮赖脸地从许重手中求得此书,条件便是一旦真正的《农典》完成,那么许重将收到董决所能获得的第一部《农典》。
那一本《农典》,此刻还静静地躺在他的怀中。
而项明取出的这摞纸张却比怀中之书要厚了一半以上,很显然,许邵兄弟并没有来得及抄全。
抱着复杂的心情,董决再度翻开了这本原版的《农典》,好在,项明此书是写在一张一张纸上,并不会出现一群人看一本书的情况,相互皆能够传看,这样便加快了阅读速度。
饶是如此,他们还是从下午读到了黄昏时分。
一边读着,董决对项明敬意更甚。
如果说,此前他看到的是充满可能的骨架,那么此时他看到的《农典》就要完整得多,就仿佛被填充进了血肉。
此时只差充分打磨以构成外表,再配以实践以赋予灵魂,这部注定会传扬千古的典籍便会完成。
可以说,项明已经完成了八成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