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尚小说网 > 楚史乱国志 > 第三百零四章 农家内情,董姓奇人

第三百零四章 农家内情,董姓奇人

爱尚小说网 www.23hh.io,最快更新楚史乱国志 !

    “不过,这位在《农典》中不是给出了解决的方案吗?”

    许邵微微一笑,项明这部《农典》究竟能对农家产生多大影响,也许在场人中只有他最为清楚。

    项明此人,必将会封圣,只不过是早晚罢了。

    或许,晚些封圣对他来说还是一件好事,毕竟他现在已经算是大汉最顶尖的一部分人存在,再加上农家圣人的头衔,恐怕会引起皇帝的忌惮。

    许邵之所以能如此肯定,也不是没有道理,他是看过《农典》初稿的,相比其他人看到的只是他们兄弟二人的手抄版,同项明原版还是有所差距。

    另外就是司隶的反响。

    他没有想到司隶产粮竟会因为这项制度提高三成,这还是《农典》之中一个并不算出众的制度。

    倘若全部推行出来,天下将会达到何种程度?

    他完全想象不到。

    即便是以他的眼光,也开始有些看不清《农典》未来的影响。但可以肯定的是,此部著作将彻底改变天下百姓的命运。

    儒家总是宣扬孔圣为百圣之首,而倘若《农典》真的能够被他们完善到足够造福万世的地步,项明的地位恐怕还要超过孔子!

    而他们作为见证者和参与者,也将青史留名!

    许邵的呼吸忽然开始有些急促,但许重并未察觉前者的异样,他心中所想的,是另外一件事情。

    “董家和尹家也来了么?”

    许重犹豫一下,最终还是开口问道。

    作为许家家主,他虽然不如许邵看得透彻,可他当然能够看出这部《农典》会给农家带来怎样的变革,但他心中想的却是谁来引领这场变革。

    以那位吴侯为主没有错,农家积极响应也没有错,即便是为项明之辅,谁来引领农家,也是决定家族问题。

    许家最为农圣许行之后,一直以来都以农家第一家族自居,就好比孔家至于儒。

    但这只是他们许家的一厢情愿罢了。

    由于农家包容天下,深作于田的特性,一直以来,农家之中并没有真正意义上执牛耳的家族,内部虽然不算明争,却也少不了暗斗。

    其中,与许家实力接近的两家,便是董家和尹家。

    其中,董家并非董卓的家族,而是传承自内史董安国,而今已有十代。尹家自都尉尹复始,而今也有八代。

    虽皆为后起,却仰仗着先祖之功和家族的不断努力,到了现在,几乎可以和许家分庭抗礼,三分农家。

    其实倘若深究,管亥与管忠两人的家族作为管子后人才是农家最古老的家族,但怎奈管家家道中落,目前除了在秦正麾下的管忠以外,再无成员。管子虽不是农家之人,但却被农家作为圣人,这在农家内部,是公认的事情。

    那是因为他的制度符合农家思想。

    但管家自始至终也未曾和农家往来过,即便家道中落也未曾联系过农家,所以说到底,农家还是以许,董,尹三家为首。

    许家如此大张旗鼓地召集分散天下的农家子弟,固然有重视《农典》的因素,但何尝没有借此机会提升家族威望的想法?

    然而,想法是有了,但如何达成目的,却是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

    摆在许家面前的第一个困难,便是董、尹两家能否买许家这个面子。

    确实,以许家的名义召集农家弟子,另外两家即便再不情不愿,也会派人参加,可参加人是谁,却是一个问题。

    倘若派一个不温不火的旁系子弟,便没有决定两家行为的权力,但却会将此次许家召集众人的目的带回家族。

    等到其他两家知晓《农典》的存在,便是各施手段的时候。到了那时,许家因许邵而带来的优势将荡然无存。

    许家借此机会崛起的想法或许会就此破灭。

    这个结果,固然不是许重期待,却也不是项明希望的那样,因为倘若许家未能解决问题,农家内部便将陷入长久的拉锯暗战,甚至无暇顾及项明当初提出的要求。

    这无疑会耗费大量的时间,而时间,却是项明目前迫切需要的东西。

    “董决已至汝南,而尹家之人还没有消息。”

    许邵的回答让许重的担忧放下一半。

    可能董决未来会在历史上默默无闻,但当世的农家弟子耳中,此人姓名当是如雷贯耳。

    此人不是家主,胜似家主,在整个董家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董决虽是家主庶出,但自幼跟随家中长辈学习农家知识,对耕作之事颇感兴趣,家中藏书皆可通读,对于农家典籍可以说是倒背如流。

    甚至,他曾令来许家求过最为完整的《神农》,将上面所记载的农事知识尽数掌握。一时间,被整个农家视作天才。

    但他少年时期有一个毛病,便是只爱读书,不爱耕作,一身农桑知识,却不愿踏足泥土,因此,没少挨过训斥,可都是屡教不改。

    直到二十五岁,他才开始在田间劳作。

    仿佛是为了弥补年少时期的“懒惰”,每次他耕作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中途不曾休息,不曾饮水吃饭,耕作土地比起他人都要多上一半。

    那个时间段,他仿佛疯魔一般,恨不得直接住在田间,拼命地劳动,旁人也劝说过他,他也是置若罔闻。

    等到董决三十多岁时,他又改变了劳作方式,那种劳作和寻常人劳作不同,并不是循规蹈矩。

    有时一亩地上没有几株作物,而有时却密密麻麻;有时三五天不去田地,有时彻夜劳作;有时单一种植,有时一亩地中种植七八种作物。

    旁人皆以为他彻底疯癫,就连董家之人也这么认为,彻底不同他往来,只仰仗着家族还有些闲田,分配给他十亩薄田,让他自生自灭。

    如此,又过了十多年,曾经的天才就如此销声匿迹,被众人所遗忘。

    直到董决写成了一本书,才再一次出现在农家众人眼中。

    他们这才知道其实这位天才并未疯癫,而是在专心做一件事情,这件事情用了他半生时间,但却绝对值得。

    他在验证农家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