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尚小说网 www.23hh.io,最快更新逍遥江山 !
小皇帝一阵夹枪带棒的宣泄,杨王二人自是不敢言语。
小皇帝见二人不说话,也不好再继续说下来,踹了口气,喝了一口茶汤,算是恢复了情绪,看着杨峥问道:“杨爱卿你是首辅,你来给朕说说看,朕这个皇帝到底该如何做?”
杨峥摸了一把冷汗,心道:“这个小皇帝还真不见外!”
骂归骂,但面对着小皇帝质问,杨峥不得不打起精神来小心应对,想着这些时日自己的准备,心头不由得一动,这也许就是一个机会也说不定。
一番计较后,杨峥笑着向小皇帝拱了拱手,回话道:“皇上这么说就见外了,天下谁不知皇上听信纳谏,仁俭爱民,美善很多为世间少有的少年英主。”
小皇帝看了一眼杨峥,见他神色淡然,并不是敷衍之语,不由得生出几分感激来,眉头微微皱了皱,道:“既如此为何诸位爱卿会对朕不依不饶?”
就在说话这会儿功夫,杨峥早就有了计较,听得小皇帝如此问,微微颔了颔首,道:“微臣给陛下说个故事可好?”
小皇帝愕了一下,不知自己是不是明君与说故事有什么干系,可看杨峥神态肃然,也不好拒绝便点了点头道:“也好,朕权当增长学问了。”
杨峥谢了恩,稍作酝酿便开口说道:“春秋时,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管仲辅佐公子纠。为支持纠继位,管仲曾射杀小白,小白诈死,提前回国继位,成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齐桓公。小白做了国君,鲍叔牙举荐管仲,小白念念不忘一箭之仇,鲍叔牙劝道:“难得的是臣下忠于其主啊,如果你重用了管仲,以他的加倍忠心和才能,可以替你射得天下,岂射钩可比呢?“在鲍叔牙的力荐下,齐桓公决定不计前嫌,任用管仲为相。这天,小白也和皇上一样,被群臣骂了一通,寻管仲抱怨。
小白问管仲如何做好一个明君,管仲告诉他想要做个好霸主,首先就该知道如何挑选官员,任命一切官员时,都必须根据其实际的政绩,特别是要有取信于民的真实政绩,而不是虚假的、表面的政绩,唯有这样的官才能为家国做正经事,其次是懂得藏富于民,作为明君必须及时地调节社会贫富:'散积聚,钧羡不足,分并财利,而调民事也'。如何调节?他的办法是'长者断之,短者续之;满者洫之,虚者实之';'富而能夺,贫而能予,乃可以为天下'。如何夺富予贫呢?他提出了以下措施:向富者征收消费税;限制富人进入某些行业,以免与民争利;间接运用行政手段,以迫使富人散其财物等。同时,对贫者要'厚其生'、'输之以财'、'遗之以利'、'宽其政'、'匡其急'、'振其穷'。齐桓公听得频频点头,一时信心大增。
可他又想起了自己的一个问题,他对管仲说,他这个人有个不好的毛病,吃喝玩乐一样都不能少,这样也能做明君么?”
小皇帝似来了兴趣,原先坐着笔直的身子微微向前倾斜了几分,神情颇为认真。
杨峥看小皇帝一幅认真的模样,倒也不敢私自停下来,吞了口吐沫接着说道:”管仲告诉他,这不是什么大事,谁还能没有点毛病呢,圣人还有点雄心呢,更何况使我们这些俗人?只要君上会用人,善于用人,将合适的人用在合适的地方,将合适的权利交给合适的人,则霸业可成?后来的事情也用不着微臣多说了吧,齐桓公拜管仲为相,君臣同心,励精图治,对内整顿朝政、例行改革,对外尊王攘夷,存亡续绝。这一时期,起用了一批各有所长、尽忠职守的出色人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桓管五杰“。得到这些人辅佐,齐桓公终成霸业。皇上可明白了微臣的意思?”
小皇帝摇了摇头道:“朕似明白又不明白?爱卿之意,无非是告诉朕,想要做一个好的君王就得用人,让他们帮朕守土安民,唯有这样天下才可大之治。“
杨峥点了点头,道:”微臣是这个意思,不过也不是这个意思?“
小皇帝神情微微一愣,道:”此话怎讲?“
一旁的王直显然也是来了兴致,听杨峥如此说,不免好奇的向这边张望。
杨峥道:”道理很简单用人固然是一个当权者必须具备的条件,可这些人必须要用对的地方,就是说这些用对的人他们手中的权势必须与他们一样必须用在对的地方,方可天下大治。昔日汉高祖在洛阳南宫摆酒宴,说:“各位王侯将领不要隐瞒我,都说这真实的情况:我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项羽失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
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让人攻取城池取得土地,因此来亲附他们,与天下的利益相同;相与却不是这样,杀害有功绩的人,怀疑有才能的人,这就是失天下的原因啊.“
刘邦说:“你只知道那一个方面,却不知道那另一个方面,就拿大帐内出谋划策,在千里以外一决胜负(来说),我不如张良;平定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饷,不断绝运粮食的道路,我不如萧何;联合众多的士兵,打仗一定胜利,攻占一定取得,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豪杰的人,我能够利用他们,这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有以为范增而不利用(他),这就是被我捉拿的原因。
试想一下如果是张良上阵杀敌,韩信帮着出谋划策那结果会是如何呢?汉高祖必然打不过楚霸王,可见什么适合在什么位置,掌握什么样的权势这才是一个明君该做的事情,就拿今日的朝政来说,按太祖爷定下的规矩,朝廷大事均由内阁用蓝笔“票拟”进呈,然后再由皇帝用朱笔“批红”批准。朝廷大事一进一出,只要君臣配合好天下必然是大治,这一点成祖爷、仁宗皇帝、先帝三朝都是如此,可到了陛下这会儿,事情却反了过来,陛下因信任王公公将原本是皇上的权势给了太监,宦官趁机攫取了“批红”大权,使“内阁之票拟,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之寺人。这是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