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尚小说网 > 结发为夫妻 > 第7章 /12/3582

第7章 /12/3582

爱尚小说网 www.23hh.io,最快更新结发为夫妻 !

    除去到新地方不适应的原因外,画屏习惯了值夜,屋里稍有点动静就会醒来。易楚那边翻来覆去跟烙饼似的,她这边也睡不踏实。

    到易家才不过一天,心里的感触却颇多。

    以前只觉得易楚待人和气,性格开朗,医术也不错,现在感觉易家比先前认为得更好。

    不说别的,单说易郎中将卫氏接过来这点就不得不令人钦佩。

    古往今来,寡居的媳妇伺候公婆得多,可丧妻的女婿伺候岳母养老的少,而且,还供着小舅子到书院读书。

    不得不说,易郎中无论对亲人还是对他人都很仁慈。

    就好比莫名其妙来投奔的她,易郎中二话没说都答应留下她。

    先是把书房的床让给她睡,后来知道她烧糊了饭,半句怨言都没有,转身就去买包子。

    笑起来也好看。

    见惯了林乾那种拒人于千里之外,常年阴沉着脸的男人,再接触易郎中这般令人温文尔雅的人,画屏有种如沐春风的感觉。

    卫氏也是,既勤劳又节俭,虽然上了年纪,可洗衣做饭收拾屋子,活计一点不少干。

    一家人长辈爱护晚辈,晚辈敬重长辈,和和睦睦的,让人感觉很温暖。

    尽管衣食比林家简陋得多,可住着舒服。

    这种环境下长大的易楚,是无论做不出阳奉阴违,表面带着笑背后捅刀子的事。

    如果她真的住到杜府,恐怕会被大小章氏啃得渣都不剩。

    想当年,辛氏怀胎都九个多月,稳婆早早就备好请在府里,又不是头胎,竟也能死在产床上。而章氏听闻噩耗盛怒,连问都没问将稳婆跟辛氏贴身伺候的四个大丫鬟都杖毙了。其余的丫鬟婆子或遣返或发卖,不到一个月都赶出府去。

    章氏对杜仲也是,平常嘘寒问暖总是笑眯眯的连句重话都没有,可那天当着宾客的面,却差点将婴儿拳头粗的木棍打断了。

    那会杜仲不过是十一二岁的少年,就是犯了天大的错,至于如此对待他?

    当年的事,画屏太小记不清楚,可赵嬷嬷却看在眼里记在了心里,时不时拿出来说给杜俏听,一遍一遍地提醒她,以后务必要为辛氏跟杜仲报仇,务必要撕开章氏的假面目,把杜府的管家权从大小章氏手里夺回来。

    那些话,不用特地去想,画屏都能倒背如流。

    如果可能,画屏倒希望易楚一辈子都别到杜府,别看见章氏,就安安稳稳地在晓望街生活,岂不更舒心?

    两人各怀各的心思,都没睡好,第二天自然都没起得来床。

    等醒来时,已经辰初了。

    易楚还好些,平常也时不时晚起,而画屏则窘得要命,到易家住的头一天就起晚,丢人丢大发了。

    卫氏已做好了饭,易郎中则担了水回来,又把院子扫得干干净净。

    见两人出来,易郎中温和地点点头,又对画屏道:“乍乍换了地方是不是不习惯?有哪里不适应,尽管跟阿楚说……家里就这几个人,没那么多讲究。”

    画屏羞得满脸通红,可心里又觉得暖洋洋的。

    吃完早饭,画屏自告奋勇地陪易楚去买菜。

    看着易楚熟练地挑选鲜嫩可口的菜,从容地跟摊贩讨价还价,画屏既羡慕又诧异。

    羡慕的是易楚在集市上如鱼得水般,很是老道,而诧异的是,这里的菜蔬比林府的要便宜许多。

    画屏之前当然没有买过菜,林府专门有采买的管事以及婆子,不论吃的鱼肉菜蔬,还是用的胭脂水粉都由管事买进府来。画屏跟杜俏对过帐,同样的小菘菜,林府采买的比晓望街的要贵上三成。

    按理说,林府是大户,每月用的菜蔬不计其数,应该更便宜才对。可见,其中定是某处出了纰漏。

    可画屏已经出了林府,犯不着为这点事再回去一趟,而且还是件得罪人的事。

    在易家住了几天后,画屏彻底打消了先前抱有的教导易楚的念头,反倒被易楚带动得开始适应了这种市井生活。

    再者说了,易家这个经济状况根本就不可能将易楚培养成贵妇。

    单从喝茶来说,章氏图个贤名,在吃穿用度上从来不亏待杜俏。杜俏无论在杜府还是林府,喝得一直都是西湖龙井,而且是明前茶。可就明前茶还分狮峰山或者虎跑泉的。

    杜俏喝惯了明前茶,再喝雨前茶就觉得味道不对。

    而易楚自小喝得就是十几文一两的茶叶,偶尔沏点雨后茶喝都觉得味道清洌,又怎能分清茶是清明前采的还是谷雨前采的?

    至于沏茶的水,是雪水还是雨水、井水、江心水或者山泉水,便是画屏都喝不出来,让易楚来分辩,岂不是难为她?

    再说各种玉石翡翠玛瑙宝石,易楚根本没见过几样,只能凭着直觉猜测哪种珍贵哪种,真要说出个一二三来,也是万万不能。

    画屏已经是放弃了,易楚却没放弃。

    她没打算改掉现有的生活习惯,可多了解些勋贵间的故事,多长点见识也不错。

    再者说了,以后未必用不上。

    因此,两人做女红时,易楚仍让画屏陪着说话解闷。

    不知不觉就到了十月,易楚生辰那天,大勇给她送来一支梳篦。

    跟以前杜仲送的那支很像,同样是石楠木的,梳身涂着黑漆,不同的是先前那支绘着白梅花,而这支却绘了粉色的并蒂莲。

    并蒂莲是一根花茎分两蒂,各开一花,相互依偎相互支撑。

    易楚接过来抿着嘴儿笑,随着大勇他们的称呼问:“公子现在到哪里了,路上可太平?”

    大勇笑着回答:“快到陕西境内了,一路还算平安。”

    杜仲是八月十四离开的,现在已是十月十六,两个月了,才走到陕西境内。

    易楚默默算着路程。

    去年,他去扬州,半个月打了个来回,而且横挑了漕帮三位当家的巢穴。就算前往西北的路不如江南好走,而且他们因是去犒赏守卫边关的军士,带了大量金银药品等物资,脚程不会太快。可再慢也不至于现在还未到榆林卫。

    其中定有波折。

    大勇不知易楚素来心细,犹在粉饰太平,“……是取道大同又往西走,大同总兵武云飞特地派了士兵护送。”

    朝廷派出去的使臣,又是赫赫有名的锦衣卫,竟然还要武云飞护送?

    易楚愈发心惊,急切地问道:“途中出了什么事,公子可曾受伤?”

    大勇一愣,忙道:“没有,公子没事。”

    事实上,杜仲一行刚走到山西境内就遭遇了两次袭击。对方的意图很明显,一来是除掉令他们忌惮的锦衣卫特使,另外可以趁机嫁祸武云飞。至少武云飞逃脱不了管辖不力的罪名。

    近半年多,晋王一干人时时感觉行动被掣肘,就好像一直有人在暗中窥探着他们,阻扰他们成事。

    行动受阻倒还罢了,他们怕得是,一旦计划败露,这可不单是忤逆造反的罪名,还有通敌叛国,要被万千万晋子民唾骂。

    五年前,万融忤逆案,近万人牵连至死。这次若是事败,株连九族都是轻的,怕不是要掘坟鞭尸,连祖宗八代都不得安生。

    据陆源说,锦衣卫并不曾受命侦查晋王诸人,那么最有可能的就是被景德帝引为心腹的辛特使。

    所以,辛特使必须死。

    这次离京犒军就是最好的时机。

    杜仲在景德帝很他商量此事时就清楚地意识到即将面临的巨大危险。

    有一刹那,他想过与易楚退亲,这样易楚还能另寻一门安稳的亲事。可每每思及她见到他时,眼中骤然绽放的光彩,退亲的话就卡在了喉咙里。

    他想,不如交给易楚来决定,只要她有丁点犹豫,他就会劝她退亲。不过,他依然会好好安排她的生活以保她衣食无忧。

    尽管他预料到了易楚的选择,可她的态度与决心却令他动容。

    当她的身子在他面前如花朵般绽开,当她的双腿缠在他腰间无声地鼓励,他心里明白,此生再无任何东西能将两人分开。

    此时的杜仲并没有心思去回忆那天夜里的旖旎情致,尽管他怀里缠绕在一起的发结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他,遥远的京都有个水般温柔蒲草般坚韧的女子在等着她。

    杜仲正在距离榆林卫五十里开外的小镇上。

    自进入山西境内,他就悄悄与林桂会合,而戴着银色面具留在锦衣卫当中的则是会易容改装的林槐。

    榆林卫的情形远比他想象得还要困难。

    十几年的时间,庄猛羽翼早已丰满,加上他骁勇善战足智多谋,拥戴他的人不再少数。即便他现在就拿出庄猛串通鞑靼人的证据,只怕也没人相信。

    眼下杜仲只能等待,等着狐狸尾巴被揪住的那天……

    **

    京都,皇城,乾清宫。

    雕刻着繁复云纹的龙床上,明黄色的帐帘低低垂着。

    有咳嗽声传来,咳嗽绵延不绝声嘶力竭,似乎要将五脏六腑都咳出来一般。

    邵广海忧心忡忡地将熬好的药端来。

    忠王世子楚寻接过药碗,放在唇边尝了口,低声唤道:“皇祖父,药好了,起来喝药吧。”说罢,将碗放到一边,起身将帐帘用金灿灿的钩子勺在两边,露出景德帝憔悴的脸。

    又因刚刚咳过,苍白的脸颊上还带着不正常的潮红。

    楚寻小心地扶着景德帝斜倚在明黄色绣云纹的靠枕上。

    景德帝端起药碗正要喝,又是一阵惊天动地的咳嗽,接着喉中一股腥甜,张口便要吐。

    楚寻眼疾手快,掏出帕子接在景德帝唇边,偷眼瞧见白色帕子上的鲜红,不动声色地将帕子掩在衣袖中,又端起药碗,“还是孙儿侍候祖父,”一勺一勺将药喂进景德帝口里。

    喝过药,景德帝气息平稳了些,有气无力地说:“把今天的折子拿过来朕看看。”

    虽然觉得祖父脸色实在不好看,不应太过操劳,可楚寻知道祖父的脾气,不敢违逆,起身将长案上一大摞奏折抱了过来,一本本念给景德帝听。

    自从六月以来,景德帝就觉得身子不如往年爽利,倦怠得不想动弹,连中元节每年必去护国寺听经也没去。

    随着天气转凉,景德帝愈发感觉身子沉重精神不济,能坚持着每日上朝已是极限,实在无力再批阅如山高的折子。这一阵,都是退朝后宣楚寻进宫代他批阅奏折。无关紧要的事就由着楚寻做主,重要的事,则是楚寻拟了意见,再由景德帝定夺。

    祖孙俩一问一答中,邵广海又另外煎了药,煎出的药汁倒进窗外的花丛里,药渣却与先前的药渣混在一处,然后分成三份,分别用布包好,叫来门口当值的小太监,“去,把药渣埋了,记着,要埋在三处不同的地方,仔细别让人瞧见。”

    小太监低声应着,取了把小铁铲,先到假山旁,飞快地挖了个坑,将布包埋进去,又跑到银杏树下,埋了第二个布包,正要在墙角掩埋第三个布包时,身后突然传来说话声,“这是皇上用过的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