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尚小说网 > 学霸的黑科技系统 > 第496章 用技术征服德国佬(2/3)

第496章 用技术征服德国佬(2/3)

爱尚小说网 www.23hh.io,最快更新学霸的黑科技系统 !

    距离金陵市大学城不远,市政府新规划的高新技术园区中,坐落着宝盛集团的工厂。

    在宽敞的厂房中央,摆放着一台体积庞大的生产设备。

    从外观上看,这台设备的模样多少还是有些古怪,或者说简陋,甚至有点像是东拼西凑出来的产物。

    若非是有人介绍的话,恐怕不会有人想到,这看上去毫无科幻感的玩意儿,竟然便是那几千纳米宽度的石墨烯导线生产工序中的核心设备。更不会有人想到,在那缓慢开合着的金属板之间连接着的一道道银色的细线,便是价格堪比等重量黄金的SG-1导线。

    当然了,这只是针对现在而言。

    等改进了生产工艺和设备,等生产规模上去了,成本自然就下来了。

    就在这时候,厂房外面传来了脚步声。

    注意到了外面的声音,厂房内的几名工程师向门口的方向看去,只见一行人在孙经理和曹工的带领下,正向厂房内走来。

    擦了把脸上的汗水,看着那个令孙经理满脸堆笑的年轻人,一名工程师架不住心中的好奇,和旁边的同事问道。

    “那人谁啊?”

    “哪个?”

    “孙经理旁边那位。”

    “陆舟啊,你都不看新闻的吗?”

    “陆舟?拿过诺贝尔奖的那个?”

    “不然呢?”

    “厉害了……诺贝尔奖得主来咱们厂调研,这明天怕是得上新闻吧?”

    别说是上新闻了,说不准连股价都得跟着涨上一截。

    虽然超导材料在A股不是什么热门的题材,但和陆舟这个名字放在一起,意义就完全不一样了。

    毕竟锂电池的市场有多火爆,那可是全世界都有目共睹的。

    交头接耳了几句,看到孙经理一行人走了过来,几名工程师便不再说话了。

    与此同时,在曹工的带领下走到了厂房中央的那台设备旁边,几名德国专家终于见到了那台传说中能够量产几千个纳米宽度的石墨烯纳米带。

    带着一丝来自心底深处的轻视与怀疑,西姆森·尤金上下打量了这台毫无机械美感的设备几眼。

    就主观上的看法而言,他实在是无法相信,这台简陋的设备能够做到纳米级别的精加工。

    然而很快,他的视线便越来越凝重,最后被死死地黏在了那台设备上,完全挪不开了。

    一条条银色的细线连接在两面金属板的中间,就如同被种在上面一样。较薄的那一扇金属板的一侧,连接着一个筛子一样的圆环,将生长出来的细线导向一边,收束在拇指大的圆环中。

    即便那两扇金属板开合的速度如同蜗牛爬一般的缓慢,但它确实在生产着……

    单看外观,他根本想象不出来,他们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站在尤金的旁边,面容略显老态的乌利奇严肃问道:“只有这些吗?”

    陆舟笑了笑,语气轻松地介绍道:“这是整个生产环节中最核心的部分,你可以将它理解为电缆生产线中的拉丝机……虽然两种东西在原理上完全是截然不同的东西。”

    尤金忍不住开口问道:“你确定这家伙……生产的是那种只有几千个纳米宽度的石墨烯导线?”

    陆舟看了他一眼,继续说道:“光是听我一个人说,确实少了点说服力,既然如此的话,你从产品中截取一段下来,我们一起拿去做个检测就好了。”

    听到陆舟这么说了,尤金没有矫情,走到了机器旁边,在另一名华国工程师的帮助下,从设备上取样了一小段SG-1导线下来,放进了事先准备好的样品袋中。

    来到了产品质量检测室,看着那台隧道扫描电镜,那位红头发的德国工程师主动请缨道。

    “可以让我来吗?”

    陆舟做了个请的手势:“当然可以。”

    走上前去,仔细地检查了设备,尤金将样品装上了设备,通过计算机熟练地操作着极细的探针,对准了直径只有几千个纳米宽度的SG-1导线侧面。

    很快,探针将采集到的数据反馈在了电脑屏幕上。

    当看到隧道扫描电镜采集到的数据,以及经过图形模拟技术处理后的三维原子结构图,不只是尤金,包括带队的乌利奇教授,这六名德国专家脸上的神色都不禁微微动容。

    实在无法相信眼前的一切,像是抓住最后一根稻草似得,尤金艰难地问道:“超导性能呢?”

    “我猜到你们大概会想这么问,”说着,陆舟看向了站在扫描电镜旁边的研究员,吩咐道,“演示给他们看吧。”

    导线从隧道扫描电镜上取下,被转移到了另一台实验设备上。

    在这台实验设备上安装有吉时利2182A型纳伏表和6220型电流源,以及用于导入液氦的管道和温度控制器。

    最终的测量结果也是显而易见的,那接近转变温度之后便快速跌落至地板的“电阻/温度”曲线,就如克雷伯教授当初在金陵高等研究院那边看到的画面一模一样。

    即便不愿相信,此时此刻尤金也不得心情沉重地不确信这一点。

    他们确实做到了……

    “不可思议……你们是怎么做到的?”

    陆舟:“简单点讲,就是将单原子层的铑金属片堆叠,然后在上面打孔,并调整重叠角度,接着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法的原理在孔隙中沉积SG-1材料,在宏观上得到的纵向堆叠石墨烯纳米带,就像是以特定的形态生长出来的一样……大致的工艺流程就是这样,至于更具体的技术细节,在未来的这段时间里,宝盛集团的工程师会向你们做详细的说明。”

    乌利奇博士皱眉,问了一个偏学术的问题:“单原子层金属薄片?你是如何保证它的单原子层结构的?”

    金属键的无方向性极易形成三维的紧密堆积结构,理论上这种单原子厚度的金属薄片是很难制备的。而且就算是制备出来了,也很难保证这种单原子层特性。

    陆舟笑了笑说:“不需要特别做什么。”

    乌利奇微微愣了下:“不需要做什么?”

    陆舟点头:“是的,单原子层的铑金属薄片中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离域大π键,有助于稳定其单层结构。”

    这算是一项最近两年才出来的研究成果。

    事实上,这也是他选择铑金属的原因。

    虽然铑的价格贵了点,但因为铑金属极难氧化的特性,使得这种单原子薄片可以作为模具反复使用很长时间,所以总的来说成本还是可以接受的。

    至于如何制备单原子厚度的金属铑片,正如他先前提到的那个方法,利用弱配体聚乙烯吡咯烷酮与甲醛还原制得。

    再后来,这群德国专家问了很多问题,陆舟能够解答的都一一做出了答复,至于超出了他了解的理论范围的那部分,则交给了曹总工程师去解答。

    在高新技术园区一直待到了傍晚。

    离开的时候,和陆舟坐上同一辆车的杨旭,忍不住感慨了一句。

    “没想到我们也有这么一天,能在技术上征服德国佬。”

    陆舟笑了笑,用闲聊的口吻说道:“德国工业技术很强,尤其是在精加工以及自动化领域,我们还有不小的差距要追赶。但他们也不是神,没必要过渡神话了。”

    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的地方没什么可说的,但至少在新技术领域,大家都在摸索中寻求方法,起跑线自然也都是差不多的。

    在金陵计算材料研究所的帮助下,宝盛集团很幸运地将起跑线放在了其它人的前面,不出意外的话,凭借着国内可控核聚变项目订单的输血,只要它不浪不作死,在碳基超导材料上继续领跑下去也没有太大的问题。

    至于更遥远一点的未来,乃至国家制造业的整体实力……

    那些东西就不是陆舟能控制的事情了。

    他所感兴趣的,仅仅只是研究而已。

    ……

    晚上,回到了钟山国际的别墅中,坐在书房里的陆舟和已经抵达德国的盛宪富通了个电话。

    “你们已经平安抵达了?”

    盛宪富:“昨天傍晚就到柏林了,我们现在已经抵达了格赖夫斯瓦尔德。”

    “WEGA在格赖夫斯瓦尔德吗?”

    陆舟回忆着上次去格赖夫斯瓦尔德的经历,似乎没有在那边看到WEGA装置的样子。

    盛宪富:“那倒不是,只是第一阶段的培训会在螺旋石7-X实验室那边进行。”

    听到这里,陆舟开了个玩笑说:“培训费5个亿呢,你们可得好好加油了。”

    握着手机的盛教授,认真点了下头。

    “那是必须的!”